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二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参禅二重境界正是“一、多、一’的过程。
回顾交易历程,刚人市时一。初生牛犊不畏虎、直观直觉地行事,市场涨时看见涨,径直买进;市场跌时看见跌,补直卖出。在这个阶段,直观直觉、行动果敢,结果往往盈亏参半。这是第一重境界的“一”。
渐渐地,我们不满足于有赢有亏的拉锯状态,希望看得更清楚、做得更准确,提高交易胜率,这样就进人第二阶段,广泛学习,力求三思而后行。虽然理论知识更加丰富、更能深思熟虑,但是对知识和市场吃不透,反而丧失了最初的直观直觉,看到了更多种“客观”,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结果不是盈亏参半、反倒亏多赢少了,当事人越来越束手束脚,以至于不愿、不敢交易。这是第二重境界的“多”。
在上述这两个阶段,当事人学习和思考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市场和投资工具、技巧方面,但是,不愿、不敢出手的心理状态迫使当事人自省,终究有助于跳出小我的局限,把自已作为交易中的一重要因素纳入全盘考虑。反省自己、认识自已,是减少眼中“客观”种数的必由之路。没有自我反省,将永无希望进入本阶段。随着“客观”种数的减少,行动再次成为第一位的迫求,经过螺旋式上升之后,再次直观直觉地行事。终于,我们眼中的“客观”有可能减少到唯一的一个,行动就成为必然性。这是第三重境界的 “一”。
为学日益,终点在学;为道日损,重点在做。益的过程如上山,损的过程如下山。从平地攀登到山顶,还得从山顶下降到平地。本书就像一张准确、翔实的导游图,引导上山、下山的路径。没有一张好的导游图,不知要在误打误撞之中走多少弯路;不过、导游图再好,上山下山的路终究必须亲身游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