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向生态文明过渡。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境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全面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用“世界——生态”思维方式,重新看待人类以及人类所处的生命网络中其他自然种类的生命和劳动,重新分析人类社会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所处的世界,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势。
目前,人类正面临多领域的灰犀牛式危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肆虐、金融风险加剧、资源枯竭警钟长鸣、生态破坏成为全球性课题……站在“世界——生态”和生命网络的角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些问题的根源。
西方的工业文明史,也可以称作一部资本主义廉价史。自然、货币、劳动、关怀、食物、能源、生命,这些在资本主义形成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要素,其价值被廉价化。“廉价”不仅仅是低成本,它是资本主义为在其既定的生命网络中无限攫取财富而采用的一种战略、一种手法。
资本主义之所以繁荣,并非完全通过毁灭自然,而是通过驱使自然来运行,驱使其尽可能廉价地运行。我们看到,树木、水、土壤、动物和植物,以及陆地边缘的海域,都被当作了“免费的礼物”,被转变成生产的投入。自然界成了资本随需随取的储备库以及垃圾箱。不过,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危机总是促使新的战略产生。当被“廉价化”支撑起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到其每一个要素——自然、货币、劳动、关怀、食物、能源、生命全都存在危机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创新性与系统性的思维,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人类文明进步有两个基本关系必须处理好,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带来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所以,人与自然也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评论